山羊流产的原因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山羊与绵羊及牛等反刍动物相比,其生理特点决定了对一些理化和气候因子的刺激的应激反应要强烈一些,这是山羊流产率高于其他反刍兽的一个原因。
1、传染性病因:
从传染性病因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地区危害最大的是布鲁氏菌病,该病早在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就用疫苗免疫。从1989年开始每年用平板和试管凝集法及涂片、触片镜检抽检山羊及其流产胎衣胎盘均为阴性。
由于该地区每年春秋2次驱虫的严格执行,使得羊体内寄生虫控制在最低水平,很少引起羊只发病.也未见到由寄生虫引起该地区山羊流产的报道。此外,该地区尚未见到有其他传染因素引起的绒山羊流产报道。因此,暂把传染性因素排除在造成该地区山羊流产的原因之外。

2.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病因可分为土壤、气候、物理化学因子刺激、营养、管理5个方面。
A、土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属盐土和潮土类,;土壤中缺少铜、锰、锌、硒、硫等,牧场中上述元素相应含量偏低。在补饲中适量增加这些元素,可使羊只不发生流产。
B、气候因素。黄河三角洲地区大风寒潮每年从10月底开始至来年3月,此期正值羊只孕、产期,每次气候突变均有一批怀孕母羊流产。
C、物理化学因子。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容易引起山羊流产的物理化学因素有:食入霜草、冰凌水、毒草(小花棘豆、醉马草等),误食可以导致流产的药物,出入圈门的拥挤,奔跑(饮水时放牧羊上井台)、腹部被硬物撞击等。
D、营养不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山羊以放牧为主,其膘情是夏壮、秋肥、冬瘦、春乏。冬春是发生群体营养不良的季节,该期正值胎儿发育最快最需要营养之时,补喂量不足和营养不全是引起流产的一个主因。
E、管理不当。忽视管理,不及等均可引起山羊大批流产。
二、防治措施
从山羊流产病因学和流行病学分析人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1.用已有可控制的传染病疫苗,定期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接种,控制由传染病引起的山羊死亡和流产。
2.采用新的驱虫兽药如虫克星、阿福丁、伊力佳、阿力佳等,春秋定期驱虫,控制和降低羊只体内外寄生虫的危害。驱虫后对粪便堆积进行生物发酵。
3.对流产母羊及时使用抗菌消炎药品。对疑似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土壤,场地、圈舍、用具和饲养人员衣物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4.在四季加强放牧的情况下抓好夏秋膘,加强冬春季管理。控制由管理不当如:拥挤、缺水、采毒草、霜草、冰凌水、受冷等因素诱发的流产。
5.实行科学分群放牧,对产羔母羊、羔羊及公羊及时补喂,制定冬春补喂标准,母羊怀孕后期补喂标准要高于怀孕前期标准,对补喂羊只做到定时定量,不喂霉变的饲草、饲料。补喂常规元素(钙、磷、钠、钾等)和微量元素(铜、锰、锌、硫、.硒等)。
6.圈舍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入冬后不再清除粪便,经羊只踩踏形成“暖炕”,冬春之交挖粪出圈。冬春季每天清扫圈内、卧盘上废弃草秸和掉圈毛。定期消毒棚圈,防止疫病传人。
7.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对进出羊只按兽医规程检疫,避免把疫病带入带出。特别对引进羊只要隔离观察,确认无病者方可放人群内。不从疫区购买草料及其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