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红山窑乡山头庄村,因为地势海拔较高,常年风沙大,地少缺水,村民在农田地里的收成很少,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但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坚守。
13岁就开始跟着父辈们放羊的孙世学,是红山窑乡山头庄村村民,今年已经68岁,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羊把式”。
孙世学“与羊为伴”50多年,当记者问起他为什么一直没有放弃
养羊时,憨厚率直的他道出了自己的坚守不弃:“我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放了一辈子羊,已经舍不得离开它们了。这些年发展养殖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觉得自己放羊有经验,也有基础,效益肯定差不了。”
聊起自己的放羊史,孙世学老人感触良多,“包产到户以前,人们生活水平都不行,我就跟着老人们在靠近村子的山里放羊。那些年放羊太辛苦,遇到雨水多、草场好的年成,养羊效益还可以;遇上干旱年就缺了草料,很多羊过不了冬天死了,不倒赔就算好的,人工还得白搭上。这些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修建养殖小区搞舍饲养殖和品种改良,自家养羊规模越来越大了。我和两个儿子现在存栏就有300多只羊,去年出售了150只羔羊,每只羔羊平均卖500元,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七八万元,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聊到高兴处,山头庄村村主任陈学鸿插了两句,“人家老孙靠着养羊,帮着两个儿子分别在城里买了楼房,坐上了私家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让村里的很多人都羡慕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头庄村有很多像孙世学一样的养殖户,过去养羊基本都是这种传统的散养。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实行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当地群众赖以放牧的草场都实行了围栏禁牧。当地养羊业如何发展,农民收入如何增加,红山窑乡副乡长曹生明介绍了养殖业的“发展经”。
“这几年,县上和乡上大力扶持舍饲养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继续壮大以养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2014年全乡建成4个草食畜牧业养殖示范点,分别是山头庄村、水泉子村、毛卜喇村
肉羊养殖基地及瓮福公司万只羊场,吸引了更多的规模养殖户入驻小区发展养殖业,不仅结束了养殖户居无定所、风吹日晒的放养生活,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从传统放养到舍饲养殖,一个“老羊把式”的养殖路,折射出红山窑乡建小区、抓养殖、促增收的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散养户开始入驻小区,发展以圈养为主的舍饲养殖,全乡养殖业也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规模化舍饲养殖成为了该乡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