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羊肉、喝羊汤、暖身心、观民俗、叙乡愁、话发展……12月18日,姜堰区大伦首届福羊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集中展示独特的羊文化魅力,吸引了100多名本地村民、养殖户、羊肉店店主、游客、乡贤参加,成了这个冬季最暖最靓的风景。
舞台上,大伦中心幼儿园小朋友身着羊服饰,就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羊,跳跳蹦蹦表演歌舞《大家一起喜洋洋》;农村大妈自编自演的情景舞蹈《丰收之歌》,演绎了羊生长的全过程。舞台下,魏氏羊肉馆、栾三羊肉馆、凤美羊肉馆、天红羊肉酒楼等店主摆成羊肉一条街,摊位上每道“羊”菜别具一格,富有诗意。店主们热情向游客介绍每道菜的内涵:羊蹄烧青蒜梗取名“踏雪寻梅”,羊肉、胡萝卜、大蒜等混烧为“喜气羊羊”,青椒、大葱炒羊肝是“肝胆相照”……栾三羊肉馆店主栾飞还端上一碗碗浓稠雪白的羊汤,撒上青蒜叶,香气弥漫,送给游客。游客马先生喝了口羊汤,感觉浑身暖洋洋的,竖起大拇指直叫好。
魏氏羊肉馆店主魏国华忙着用牙签戳着一串串薄片羊肉,送给游客品尝。泰兴游客尹先生尝了两片羊肉,咂咂嘴,情不自禁地说:“真香,纯真的味道!”他好奇地问,大伦羊肉为什么这样好?“大伦位于通南高沙土地区,盛产花生、山芋、玉米、豌豆等五谷杂粮,当地村民习惯用这些农作物的茎叶喂食山羊,茎叶较高的含碱量恰恰中和了羊肉的膻味,造就了大伦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解馋滋补、回味醇厚的独特品质。”魏国华娓娓道来,大伦古称大埝庄,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严冬飞雪,结义的好汉们赤膊条条,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相传,施耐庵笔下的“肉”就取材于大伦水焖山羊肉。
近年来,大伦以“链”式思维发展“羊经济”,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运用海伦羊业“刘守仁院士工作站”的载体作用,着重围绕
湖羊、山羊等品种的改良换代,从源头培育出更适宜本地消费群体饮食习惯的繁养品种,目前已经成功培育新品种波杂山羊,现存栏2000多头。该镇还成立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带动826户零散养殖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实现抱团发展。2020年,全镇实现羊交易近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5亿元,同比上涨30%,带动直接就业人员1000余人。镇羊经济产业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基地。
塔子村陈文秀养殖场是3家受表彰的优质养殖单位之一。68岁的陈文秀说,他原来养猪,这几年亏本。去年春,他看到羊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利用800平方米的猪舍改行
养羊。今年养了50只羊,已卖掉11只,每只净赚500元。“这条路走对了,有了美食文化旅游节和羊业协会,明年我要继续扩大养羊的规模。”
凤美羊肉馆是受表彰的优质餐饮服务单位。店主李春富说,他原在外打工,父亲在家开羊肉馆,自己一年苦下来还没父亲挣钱多。这两年,他回家跟着父亲干,每年秋冬两季宰羊1000多只,净赚20多万,是打工的双倍,还照顾了家庭。
“‘大伦羊肉’一头连着乡愁,一头连着发展。前期,姜堰上海商会与大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商会将推动大伦羊产品入选长三角地区‘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农产品名录,销往上海等地大型农贸市场。”姜堰上海商会会长周正明说,商会将无条件、全方位支持大伦羊肉走向“千家万户”,助力大伦“羊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日,大伦镇3家骨干餐饮单位和6家养殖企业发起成立羊业协会。协会锚定大伦羊经济“链长制”建设,致力发展羊肉产业化和标准化,推动传统羊产品链条向下游延伸,扩充全羊席系列菜肴,探究羊皮制作、羊油提炼、羊粪转化等课题,引领羊经济跳出“小产品”迈向“大产业”。
福羊美食文化旅游节还引来客商投资兴业。当日共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6.1亿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泰州市海伦羊业有限公司湖羊原种场扩建项目竣工后,年养羊超万头。
据悉,福羊美食文化旅游节为期一个多月,期间将举办发展论坛、旅游节吉祥物设计征集大赛、民俗文化演出、绘画征文比赛、摄影和抖音打卡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