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乡亲们拓展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链,20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指导下,靠养羊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他,就是省人大代表,乾安县远近闻名的“羊专家”马志华。
马志华身上的标签很多,吉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乾安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高级农技师。

这位54岁的东北汉子16岁时就开始放羊。当时他从家里拿了1050元钱,买了35只羊,当起了羊倌。1990年的时候,马志华发现乾安的草原好,土地也多,就把羊赶到乾安在这边发展,一晃已经32年。
8月16日,在乾安志华种羊繁育公司董事长马志华的办公室里,很多盆栽绿植枝繁叶茂。马志华笑意盎然地指着这些绿植,“都是靠羊粪施肥才长得这么好。”
在马志华眼中,羊,哪里都是宝。
而更为醒目的是,墙上整齐有序地挂着各种图表,有“乾华肉用美利奴羊选育技术路线图”,有“核心群主配公羊系谱图”等,上面都是一些代号和专业术语。
其实,马志华的“羊理想”实现得并不轻松。
1986年的大雨,羊染病死了10多只。1994年发大水,一个夏天死了200多只。1999年刚剪了毛的羊群,一场大雨浇死了115只。2002年一场大雨冲倒了羊舍,压死了120只。2004年,迫于圈舍和饲料不足的压力,他把1400多只绒山羊拉到黑龙江省伊春市饲养,由于水土不服和饲养不科学等原因,5个月死了400多只,赔了10多万元……
而马志华的“羊理想”得以壮大,离不开一个贵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吉林省人大代表,吉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家、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畜牧专家马宁。
马宁教授被称为“羊业泰斗”。
2001年8月15日,马志华找到了马宁教授。教授疑惑地问:你来找我干啥?他坚定地说:我说要搞育种。教授说你搞育种?我这么多年还没搞明白呢!他说不管成不成,我都想闯一闯。马教授看他态度坚决,不会放弃,把他领到了自家楼下的老年活动中心,谈了4个多小时。
从此,马教授每次参加全国羊业发展大会、养羊学术研讨会,都带着马志华,逢人就介绍说他是她的编外学生,把他引见给各地的育种专家和学者,使他认识了全国各地养羊专家。对他请教的问题,马教授总是像指导她的学生那样,进行讲解和指导。
2003年开始,马志华在马宁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培育肉毛兼用细毛羊新品种,用东北细毛羊做母本,引进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做父本,朝着马宁教授提出的“保毛增肉"的目标,采用级进杂交,选择杂交后代优良个体进行横交固定的方式,逐代择优繁育。
“教授对我提出来四个字“保毛增肉”,毛保住肉增上去,毛保到66%到70%,肉还要增加,这样我就按照马老师的生产方向,开始搞育种,通过15年的努力,2018年9月12日,育种技术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
就这样,马志华用他培育的美利奴羊带领乡亲们拓展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链:养羊产羔——买羔育肥——肉毛进入市场。到如今,马志华的羊场面积达到了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羊存栏达到了6000多只。有20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指导下,靠养羊踏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在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为代表的马志华提出了《如何实现吉林省年产值千亿元的肉羊产业的建议》,建议一是利用吉林省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品种优势,充分发挥松原市、白城市等地区被列入国家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的中东部肉羊优势产业区的区位作用,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二是经过3到5年的快速健康发展,存栏羊由现在的不到800万只发展到3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只,年产值超过930亿元。三是推进羊产业的绿色发展,拉伸产业链,发展羊副产品和羊粪加工业,可实现年产值100多亿元。
“我这一生就是为羊而生,看见羊就高兴了。”马志华质朴的说。
对于未来,从“羊倌”到“董事长”的马志华有着清晰的定位,他说要打造一个百年企业,造福一方。
“养羊这个事我已经干了快50年,儿子也在跟着干,他也能干50年,这样就是一个百年事业。国外能干好的事,我们也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