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业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越来越快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形式。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畜牧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产方式依旧落后,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三大安全”问题仍然突出……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如何应对、解决?我们只能深入基层、探访专家、跟随市场,从市场中探析合理的养殖结构、在改革中思考转型方式。
一、让养殖户多些收益。
近年来,我市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从整体上看,我市养殖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过于分散。而且散养户还占很大比例,全市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就更低。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和实地查看,散养模式范围较广,但存在牲畜转场困难;防疫难度大;养殖技术、设备落后;疫病防控水平低,导致畜禽健康指数以及畜禽成活率都较低。不进一步推动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养殖,面对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全社会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的新形势,如何能确保市场供应,农民的收入又如何能提高?我市畜牧业急需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使畜牧业保持适度增长这篇大文章,正确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量化”的要求,往往会落空。从刚刚结束的两会我们也能看出政策会慢慢倾向规模化养殖场,如何让更多的养殖农民享受到畜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则应从单一结构以及散养模式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应抓紧步伐转型。
二、让餐桌上的的肉多些品种。
试问我市市民餐桌上缺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近年来,我市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从整体上看,我市市民碗里的多数是猪肉。通过下基层考察统计,我市目前养殖场户中养猪户占到50%以上,然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要保证人们要有充裕的猪肉,还要有多品种的肉。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家禽产业,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就是主攻方向。但是我们该如何选择需要的养殖畜种,哪种养殖畜种又不会饱和呢,从市场中优化养殖结构便成了迫在眉的事。
三、让餐桌上的的肉安全些。
近期“私屠乱宰”事件频频曝光,病死畜禽流入市民餐桌引起人心惶惶,现在“舌尖上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那么严峻,为什么还是保障不了市民餐桌上的安全呢?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总结出之所以畜产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主要因为养殖场户安全意识淡薄,监管部门不作为,如何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监管部门的我们在推进标准化养殖的同时,要从屠宰、检疫、市场等方面加强全程监管,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严肃的追责体制、严厉的处罚措施,并要实行信息共享,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到销售的全程监管,才能真正杜绝“问题肉”入市。
四、让餐桌上的肉更绿色些。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发展,大规模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如何能在规模化养殖中做好环保这一篇大的文章,则需要我们在改革中对传统养殖进行转型。首先我们应该逐步改变由传统浓缩饲料向绿色饲草的转变,“粮改饲”已刻不容缓,但如何改,改什么却也值得我们深思,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应借“土地流转”这一手段尽可能多的“农牧业结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有效把畜牧养殖业与农业种植相结合,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解决了饲草料供给问题和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种养业一条龙发展模式,力促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养殖业“靓丽转身”。其次是畜禽粪便污染控制系统,动物粪便,污染控制系统的建设必须是能够重复使用,循环经济在矿井设计原则的养殖场的运作,绿色的综合运用,立体生态是其最重要的特点。第三改善畜禽生长环境。转变以往臭气熏天的养殖环境,这样不仅能抑制疫病的传播还能保证畜禽肉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