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鳅腐鳍病的病原
短杆菌感染。
2.泥鳅腐鳍病的症状
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
3.泥鳅腐鳍病的流行
易在夏季流行。
4.泥鳅腐鳍病的防治方法
①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
②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③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在病情初期使用效果极佳。

短杆菌感染。
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
易在夏季流行。
①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
②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③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在病情初期使用效果极佳。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1、鱼池建设:在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且充足的地方建池,池内可栽培水生植物,这样能为鱼儿提供饲料和避阳场所,同时还能吸收杂质。2、更换池水:定期为池塘灌注新水,每次灌注1/5即可。
养殖池:经过清池消毒后,再投放种苗。水源: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水中要存在淤泥,每隔一段时间要换1次水。饲料:饲养期间,可对泥鳅投喂鱼、虾、蚯蚓、动物内脏等食物,也可以投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