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长薄鳅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长薄鳅身体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其体色土黄,头部具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体侧有5-6条深褐色马鞍形的垂直带纹,背鳍
气泡病--泥鳅的常见病害
水质变化,水中氮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引起。所以,在培育鳅苗时,应避免投饵过多或用肥过量。症状:身体因肠肚膨胀而失去平衡。不由自主地浮在水面,时间长了就死亡。防治方法:平时多加注新鲜水。发此病后,赶紧换水,其换水量在1/3
冬季池塘养泥鳅技术
1、池塘建设选择引水方便、避风向阳、无农药污染、弱碱性底质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
高效泥鳅养殖技术
一、泥鳅养殖的现状和生理特点分析1、泥鳅养殖现状泥鳅在野外分布广泛,数量多,但随着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泥鳅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们对泥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泥鳅的过度捕捞,致使我国天然野生
泥鳅冬季养殖保利增收注意事项
随着气温的下降,冬季即将来临了,那么如何做好泥鳅过冬的管理呢?泥鳅养殖:泥鳅病害的预防众所周知,当水温在-5℃的情况下,泥鳅会自己钻到淤泥里自然越冬,那么我们在这之前就需要适当在泥鳅养殖池撒入适量的有机肥,为泥鳅的自然
泥鳅舌杯虫病
病原体是纤毛虫纲的舌杯虫。虫体伸展时呈高脚酒杯状,体前有一圆盘状口围盘,边缘生有纤毛;虫体中部有一卵大核;体长50微米左右。症状:虫体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内,平时摄食周围水体的食物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若鳅苗被大
夏季泥鳅养殖技术管理要点
栽植水生植物池内栽植水生植物,以利于遮阳和改善水质,水生植物以约占池面1/3为宜。品种可选择茭白、慈姑、空心菜、莲藕、水葫芦、凤眼莲、水花生等。防泥鳅饥饿盛夏泥鳅生长速度快,摄食量大,一般日投精料量为在塘泥鳅总
滩地藕鳅共养亩均收入上万,立体种养效益好
宝丰县石桥镇高铁村汝河荒滩上相连的10多座莲藕池中,几名群众正身穿雨衣雨裤收获莲藕。硕大的莲藕又白又嫩,煞是喜人。莲藕池的主人、47岁的村民陈文学也忙着过磅、装袋、装车。泥鳅养殖:泥鳅繁殖育苗 泥鳅疾病防治2014
泥鳅万能套养技术大全--套养混养百搭效益高
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类型的名优水产品种,经济价值很高。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目前国内泥鳅人工养殖,出口量占总产量的三成左右。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且多为活鳅出口,不少朋友担心随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