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泥鳅(M isgurnus angu illicaudatus)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由于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它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
稻田泥鳅高密度养殖技术
一、稻田养殖泥鳅1、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直接提高经济效益。2、生态效应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部分
春季泥鳅花培育成功秘密之控虫篇
春季,万物生发,欣欣向荣。养殖行业也开始了忙碌的清塘春放,希望做好前期工作,一年养殖顺顺利利。这都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呢,肉眼看不到世界在发生着什么?这是二日龄泥鳅苗鳃上的寄生虫的视频,它们也在奋力生
泥鳅养殖的四方面技术
泥鳅是种营养价值彼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稻田、池塘、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一、池塘条件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
育成期泥鳅的管理技术
1、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
茭白田养泥鳅--无公害套养技术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利用茭白田套养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茭白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茭白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单位农业产值的
泥鳅养殖高温多雨期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高温或暴雨过后,泥鳅的病害相对比较多,主要症状为昏沉、漫游或在水面上作无方向的打转,还有的表现为眼球突出以及出血,还有的表现为皮肤出血、腹水、肠道无食物等,而且经验告诉我们,隔年泥鳅的发病率要大于当年养殖的各
曲骨病--泥鳅的常见病害
曲骨病又称弯体病。症状:鳅体脊椎骨弯曲,细小,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病因:水温因孵化时异常,以后的饲养中又缺乏维生素而致。 防治方法:1、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 2、发病时要经常换水,改良水质;
泥鳅池的结构
养泥鳅的池塘以水泥池或石砌护坡黏土池比较合适,有利于做防逃设施,其结构如下:1、底泥:泥鳅有钻土的习性。因此,要在池底铺上20-30厘米的肥泥,集鱼坑底也铺上 10-20 厘米的肥泥。2、苗种池与成鱼池的连建:将泥鳅的苗种池与成
泥鳅苗投放六大注意事项
泥鳅苗一般在春分前后投放,刚买来的泥鳅苗身体纤弱,入池时稍不注意,有可能造成较大损失。下面分析下几个投放注意事项。推荐阅读:鳅苗春季入池前后七大注意事项1、做好缓苗处理泥鳅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能低于运鱼水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