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鲻鱼腐鳍病的病原
短杆菌感染。
2.鲻鱼腐鳍病的症状
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
3.鲻鱼腐鳍病的流行
易在夏季流行。
4.鲻鱼腐鳍病的防治方法
①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
②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③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在病情初期使用效果极佳。

短杆菌感染。
背鳍附近肌肉腐烂,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不摄食。
易在夏季流行。
①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
②用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③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在病情初期使用效果极佳。
鲻鱼属于海鱼,但在淡水、咸淡水、咸水中都能生活,比较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和江河入海口等地,是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养殖鲻龟时,要在进排水口设置高层围网,防止鲻鱼外逃。选择沿海的天然种苗进行投放,最好先经过—周淡化后再进入淡水池塘,这样能提高成活率,每亩放养250-300尾为宜。
鲻鱼白点病的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
(1)性成熟鲻鱼性成熟年龄为3岁,性成熟体重在0.5~1.0千克以上。产卵繁殖期为5~6月。(2)雌雄鉴别繁殖季节,性成熟雄鱼胸鳍前7根鳍条和头部有圆形白色“追星”,手摸有粗糙感;腹部狭小,性成熟时,轻压腹部精巢部位,有乳白色
【鲻鱼黑点病的病原】病原体为复殖吸虫囊蚴。【鲻鱼黑点病的流行】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季流行。【鲻鱼黑点病的症状】复殖吸虫囊蚴寄生在鲻鱼皮下组织,发病初期尾部出现黑色小圆点,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