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当年繁殖泥鳅小苗可达20条/斤
根据多年繁殖培育实践,一般当年5月繁殖的大鳞副泥鳅小苗,养到年底可长到条重20克左右。为进一步探索更早繁殖的大鳞副泥鳅小苗在当年的增长情况,我们特使用一口约250平方米的土池,用当年的第一批繁殖苗开展了实验。该苗为
泥鳅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素有“水中人参”之誉称,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很大,产品供不应求。由于泥鳅养殖效益好,我国湖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了泥鳅的规模化繁殖与饲养技术研究,很多地
野生泥鳅的捕捞技术
一、稻田的三种捕捞法1、食饵诱捕选择晴天用炒米糠或蚕蛹放在深水坑处诱集泥鳅后再捕捞。诱捕前应在傍晚把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再将诱饵装入麻袋或鱼笼内沉入深坑。此法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中午效果好,在8月夜间的效果
泥鳅养殖居然不怕缺氧?
养鱼怕缺氧,地球人都知道。每年各地时有发生大量死鱼的现象,大多是因为天气突然变化,水体溶氧过低而引起的缺氧死亡现象。泥鳅养殖:春季泥鳅花培育成功秘密之控虫篇泥鳅不怕缺氧,是真的吗?在养泥鳅的池塘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当
泥鳅养殖的七大瓶颈
在国内外的需求和价格逐年攀升的刺激下,泥鳅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领域经济效益较好的一个新兴品种。一些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出台了诸多扶持和激励政策,将泥鳅养殖作为特色地域经济大力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水花苗又称水花鳅苗,是指鳅卵孵化出膜后长至体长1.3厘米以下的幼小个体。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关键,是提高养殖产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现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鳅苗培育的实践经验,综述如下:推荐阅读:泥鳅水花苗
泥鳅养殖建池塘少投资指南,创业不易
池塘养泥鳅是目前主要的养殖模式,采用土池塘养殖具有建造方便,投资少的特点,每亩改造费用在1000元左右。泥鳅养殖:泥鳅亲鳅的选择一、泥鳅池的选址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苗、购买饲料、出售泥鳅等都很便利,不受季节天气的影
泥鳅一点红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治疗
发病情况:发病泥鳅头顶部先红肿,故称“一点红”。后溃烂,直至将头盖骨烂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又叫“头肿病”、“裂头病”、“烂头病”。从苗幼到成鱼均会患病。多发生于6-9月高温季节,是夏季常见病。该病是由于环境恶化,细
秋末捕捞泥鳅三技巧
近年来,生态养殖日渐火爆,稻田和鱼塘兼养泥鳅的面积增加。到了秋末水温降到10℃以下,即可将泥鳅捕出出售。如果起捕方法不当,泥鳅会大批潜入地下,不能捕获,使产量大大降低。如何起捕泥鳅呢?一般常用下列方法捕获。泥鳅养殖:泥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关键点分享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上十分畅销,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以其具有的疾病虫害少、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等养殖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