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还需要哪些要注意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由于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扩大,前景看好。那么,泥鳅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呢?接下来了解一下吧![ 详情 ]
【关于养殖泥鳅,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在全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它的分布。这种鱼体型较小,身体细长,喜欢栖息在静水底层淤泥中,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人们也经常会养殖泥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养殖泥鳅一亩的收益情况。[ 详情 ]
【稻田养泥鳅技术,疾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泥鳅是一种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鳅类动物。它具有细长、圆筒状的身体,头部小、口小、眼小,嘴角上有须,背部及两侧呈现灰黑色,全身有小黑斑点,并且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详情 ]
泥鳅暂养的四种方式
1、网箱小规模暂养可用网箱,一般容积为2米×1米×1.5米。网眼的稀密视泥鳅大小而定。一般小鳅可用11~12目的聚乙烯布,成品鳅用网目较大的布。每平方米一般可暂养30公斤。网箱养鳅,平时要勤检查,勤刷网箱,注意防逃。泥鳅养殖
泥鳅的捕捞与运输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一、捕
春夏之交--养殖泥鳅进入最佳时机
春夏之交,是养殖泥鳅的最佳时间。4-6月份期间,气温回升,微生物也开始增长,泥鳅的饲料开始变多,且水温恒定,非常适合养殖泥鳅。泥鳅养殖:春季养殖泥鳅注意预防痘疮病野生泥鳅大多喜欢在降雨后或涨水时的晴天早晨产卵,而春季雨
泥鳅亲鳅的选择
亲鳅来源一是从池塘、稻田、河川、沟渠等水体中捕捉;二是从专塘越冬池中挑选亲鳅;三是从市场购买。泥鳅养殖:泥鳅亲鳅的培育?选择亲鳅必须体型端正、体质健壮、体色正常、无伤无病的雌雄亲鳅,亲鳅的个体要大些为好。还要
泥鳅干塘捕捉方法
池塘排干水捕捉泥鳅,一般在泥鳅吃食量较少,而未钻泥过冬时的秋天进行。或者是用上述几种方法捕捞养殖泥鳅还有留余时,则只好干塘捕捉泥鳅。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cm,深25-30cm的排水
泥鳅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泥鳅在国外的养殖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在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提供大批苗种开辟了新途径。而后,泥鳅的全人工养殖、规模养
泥鳅主要病害防治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饵料易得、运输方便,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泥鳅养
泥鳅赤皮病的防治
赤皮病又叫擦皮瘟、皮瘟。泥鳅发生赤皮病是由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该病 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胸鳍、尾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泥鳅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
养殖泥鳅最大的成本就是饲料,选择合适的饲料,并采用科学的投喂方法,即可达到较高的饲料转化率,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养殖水质,是降低成本,获得较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泥鳅养殖:泥鳅疾病防治养殖泥鳅的饲料一般分为浮性饲料和沉性
泥鳅生态养殖的七个方面
泥鳅近年来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应合理,要科学投喂与施肥,经常加注新水以保